这是10月28日拍摄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连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也是观察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窗口。11月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2.6%,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绝大部分分项指数均实现环比回升,保持在景气区间。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下,物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我国物流业仍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质量参差不齐、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一些难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阻碍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的高质量前行。因而,推动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降本为基,减轻企业重负。成本,一直是物流公司的“心头之痛”。运输途中,油价波动、路桥费高昂,让物流成本节节攀升;仓储环节,租金上涨、人力成本增加,使企业苦不堪言。就拿铁路来说,虽有大运量、低能耗的优势,但部分线路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与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综合成本优势未能充分的发挥。要实现物流降本,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比如推动铁路、水运等低成本运输方式的发展,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减少迂回和空载。另一方面,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调度,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企业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例如,降低物流公司的土地使用税、增值税等。此外,企业自身也要加强成本管控,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损耗。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为物流公司“降压减负”,让其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轻装上阵。
提质为本,实现用户需求。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客户对物流服务的品质的期望慢慢的升高。“快速准时、货物完好、服务贴心”成为了新的标准。然而,现实中物流服务的品质参差不齐,货物延误、损坏、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为提升服务质量,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温度”。还要加大技术投入,引入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系统,如智能化仓储设备、冷链物流技术等,确保货物在存储和运送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以电商物流为例,一些企业推出了“当日达”“次日达”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客户满意程度。同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制,对物流服务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价,对不达标的公司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让物流服务有“质”的飞跃,赢得客户的“芳心”。
增效为要,提升发展速度。效率是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物流环节繁琐、信息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物流效率的提升,影响了商品的快速流通和经济的高效运转。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建设投入,完善物流网络布局,减少货物中转次数。同时,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一体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相互连通。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物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不可篡改。此外,加强不同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物流“飞”起来,为经济发展加速助力。
推动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是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相信在政策的引领、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努力下,物流业必将突破困境,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