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借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迈出创新性关键一步。12月19日,济南市口岸和物流办公室举办“济南市智慧口岸物流平台”上线发布仪式,这是全国口岸物流领域首个市级智慧化平台。
发布仪式上,平台建设方演示了发展总图、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分析、产业监测4大功能板块。该智慧平台通过联通政府数据、企业填报、互联网抓取等方式,已归集全市10763家物流公司主体的基础信息、367家重点物流公司和22个规范化物流园区的基本业务信息,相当于初步摸清了全市口岸物流行业的家底。
11月下旬,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海关等部门和单位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建立部门物流数据资源动态互联机制,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数据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济南上线智慧口岸物流平台,是对该《方案》的具体实践。“济南市智慧口岸物流平台”在数据接入、共享以及功能扩展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完善产业监测、预警、智能决策等功能,提升产业智能服务能力,持续推动物流产业降本增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布仪式上,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发布济南物流业景气指数,11月份为53.4%,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库存周转次数、率、设备利用率、从业人员指数等分项指标均处于景气区间,物流运行状态趋势总体向好。
物流业景气指数是反映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动情况的指数,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物流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物流业经济收缩。自2013年以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定期发布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今年11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2.8%,较10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发布济南物流业景气指数,是基于“济南市智慧口岸物流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现有测算模型和公式得出的结果。分类型来看,今年11月,济南综合型物流公司景气指数为52.5%,运输型物流公司景气指数为56.8%,仓储型物流公司景气指数为43.2%。
济南物流需求持续增加。11月份,业务总量指数为53.5%,新订单指数为54.2%。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进实施,叠加“双十一”等电子商务平台促销活动,激发了消费潜力,商贸物流需求不断释放,有效带动了全市社会物流需求增长。
商品流通速度加快。11月份,平均库存量指数为46.1%,库存周转次数指数为52.8%,设备利用率指数为53.5%。反映出在社会物流需求不断释放下,仓储仓库存储下降,货物周转提速,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提高,原材料和商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
从后期走势看,济南市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4.9%,处于较高景气区间。因春节临近,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翘尾等因素,利好商贸物流需求量开始上涨,预计12月份物流业景气指数保持扩张运行。
考虑到春节放假影响,明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是周期性物流淡季,物流运行会短期性收缩。随着更大范围刺激消费政策的实施,预期明年全市物流需求将会持续扩大,物流运行将整体保持在扩张区间。
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助力。“济南市智慧口岸物流平台”上线,基于该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利用现有社会物流总额测算模型和公式,得出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全市社会物流总额31094亿元,同比增长3.1%,是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13.5%,居全省第二位。
前三季度,济南商贸物流总额10624.2亿元,增长2.7%,占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的34.2%;工业品物流总额9054.6亿元,增长4.0%,占比为29.1%;农产品物流总额434.7亿元,增长4%,占比为1.4%;进口货物物流总额497.9亿元,同比下降14.1%,占比为1.6%;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1427.9亿元,增长12.3%,占比为4.6%。在政策促动和各方努力下,济南社会物流成本正持续降低中。根据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实现规模以上物流公司营业总收入737亿元,增长4.5%;社会物流总费用1206亿元,增长1.9%,增速低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与GDP的比率为12.5%,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济南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2023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持续优化,这主要得益于济南市“枢纽+通道+网络”流通格局逐渐完备,以及产业规模的稳步提升。济南获批建设商贸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枢纽聚集了丰富的物流资源,有力保障了生产和流通。